“大球泥”是特指在溆浦、懷化、黔陽三處交界處的地方出土的一種優質高嶺土。當地人在兵荒馬亂,民不聊生時還以此充饑,因而又被稱之為救人救世的“觀音土”。當人們在偶然機會中發現它是一種制瓷的材料,并經檢驗分析得到其結果:是一種含鋁高,含鐵及其它雜質低,而且是一種優質的材料時,人們開始利用它來生產瓷器,從此也就讓這深山人未識的大、小球泥,逐漸掀開了其神秘的面紗,走向大眾,為人民服務。
也許是巧合,也許就是一個神奇的故事,總之他在國家百業待興之時,被人們發現,也被人利用,而且直上“云端”,成為國家用瓷、國家禮品瓷、毛主席生活用瓷的原料。
“大球泥”的礦藏量也就存在于上世紀的五十——七十年代之間。也就是國家起步發展的那個階段,成就了那一代“人物”。大球泥則貢獻了自己的“生命”,但贏得了第二次生命。由泥變成瓷,在為人民服務,為特殊時代的特殊人物,特殊機構服務,但這是質的飛躍。
時至今日,這種由大球泥制作的“產品”已所剩不多,更是成為一部分人追捧、收藏的目標。醴陵這個號稱“紅色官窯”的勝地,也由于這個稱號為更多的人所熟識,為更多的人所了解與向往,加之制作出的日用瓷、藝術瓷有“薄如紙、白如玉、聲如磬”的特點。因其材質、畫面、設計均表現完美,加上又有特定時期、特定事件、特定任務、特定題材、特定材料、特定工藝做背景,是以更受到世人的喜愛。
大球泥是一種優質而且近于完美的高檔瓷器材料,加上大球泥的傳奇故事,又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出現,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消失,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,冥冥之中注定要為這一特定時期的人與事做貢獻。新的材質,新的配方,新的工藝在不斷涌現,好的東西也出現不少,如何保護好,利用好資源,這是人類生存必須面對的現實,F在剩余下來的為數不多的這部分優質大球泥材料,要如何保護性的開發與研究,應是一個“難題”,一個值得大家來探討研究的話題。因時至今日,這種特殊構造,特殊性質的大球泥還未發現第二家。
我們在強調材質的優劣時,還應看到他的稀缺,是否是一種即將滅絕的材料,是否可從一種形式再通過另一種形式來轉換,從泥到瓷的過程那是一個質的飛躍,是無數人共同的奮斗的結晶,是集體智慧的充分表現。
我們要不斷探索新的材質,進行新的材料研究,開發出類似大球泥材料,或更高于大球泥材質的材料,而且將其使用用途拓展到某些高、精、尖領域,提升其使用價值,做到物盡其用。這也許就是我們今日研究大球泥的初衷。開發新材料也應是從事陶瓷的行業及相關行業領域的科技人員、藝術創作人員所要為之奮斗終身的,這樣社會才會進步與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