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代著名的“絲綢之路”溝通了中外文化間的交流,中國逐漸被譽為“絲國”。進入中世紀后,伴隨著中國瓷器的外銷,中國又開始以“瓷國”享譽于世。精美絕倫的瓷器帶著東方神韻進入恢弘的巴洛克建筑,從此,她成為神秘東方的代表。
身為不凡物,必經不凡事
溯古追源,遠至盛唐中期,湖南醴陵瓷已有官窯美譽,名瓷古都之稱源遠流長。1915年,醴陵釉下五彩瓷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大放異彩。史中記載了她獲得金獎后的盛況:“得賞金牌,以示優異,風潮所布,舉國若狂,各埠商販之來此販運者絡繹不絕!碑敃r,很多醴陵瓷器被選入皇宮作為裝飾品,成為真正的皇貢。
然而由于戰爭影響,醴陵釉下五彩瓷曾一度中斷。直到新中國解放,醴陵瓷業才開始復蘇。它的發展像中國這一段進入轉折的歷史,也開始了大變化。1958年4月,毛主席專用勝利杯的問世,開啟了醴陵瓷業的新篇章。此后,醴陵瓷業的發展如解放后的新中國般,枯木逢春一樣顯現出蓬勃生機。
1964年國慶15周年,人民大會堂國宴餐具全部使用醴陵54個品種的釉下五彩瓷,并沿用至今。醴陵瓷器從昔日的皇貢再度成為新中國的國瓷。棲身釣魚臺國賓館和中南海的醴陵瓷,代表著新中國瓷藝的高水平,以國禮之尊典藏世界各國,是傳遞中華友誼與文化的使者。
回望古今,成功之門從不輕易開啟。足夠的榮耀積淀和品質涵韻,使得醴陵瓷得以走進國家領導人的生活。醴陵群力瓷廠于1974年為毛主席燒制的40件生活用瓷成為“毛瓷”中的經典。這批瓷器一直陪伴著這位歷史偉人。直至他生前吃的最后一口飯,喝的最后一口湯,用的還是這批“毛瓷”。
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美滲透進中國瓷魂的每個縫隙,成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為世人欣賞傳頌。后來人提起,都知其“白如玉、明如鏡、薄如紙、聲如磬”。
神秘“黃金泥”,大山無覓處
郭沫若先生曾說:“中國陶瓷史就是中華民族史”。醴陵釉下五彩瓷真正發展時間不過百年,她在一個動亂的年代聞名于世,伴隨中國發展,見證了一段歷史的跌宕浮沉。她在這段歷史里成為瓷藝頂峰的代表,成就了一個傳奇。
傳奇,多數人知道,少數人了解。她澀白青花的一暈一染,她明亮描金的金絲流轉為何就能渲染出與眾不同的東方情韻?為何就能讓國家領導人愛不釋手?為何就能造就一個瓷藝的神話?
醴陵釉下五彩瓷除了先進的制瓷工藝外,一種特殊的原材料至關重要——湖南青界嶺的大球泥,比黃金還珍貴的瓷泥,為釉下五彩瓷和毛瓷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。它是一把鑰匙,開啟了醴陵瓷業的新紀元。正是大球泥的發現和利用,讓醴陵釉下五彩瓷成就了一個傳奇。
大球泥生來便與眾不同,它不在地層表面,而是深藏在溆浦,懷化和洪江交界之處雪峰山的巖石層下。這是一種古代火山爆發出的花崗巖體風化形成的高嶺土原生礦,礦土皆是成窩狀分布,色彩耀眼雪白,狀如雞鴨孵蛋,直徑一般在10~20厘米,故稱大球泥。
大球泥是上世紀50年代在雪峰山偶然被發現,并嘗試用于瓷器制作的。它最先由洪江瓷廠開發利用。經過原料配制技術人員的反復試驗,成功將大球泥作為主要原料應用在瓷器上。生產出的瓷器與以往的瓷器相比,瓷胎更透明,更潤澤。
醴陵真正開發利用大球泥是從1964年開始,當時醴陵瓷廠接受了建國15周年國宴瓷的任務。好的瓷器除了需要精湛的技藝外,還需要好的原材料來打造。輾轉獲得大球泥資源后,醴陵瓷廠迅速改良配方,經過大半年的緊張生產,最后國宴用瓷共計57個花色品種20多萬件瓷器,于1964年8月勝利完成,并全部送到人民大會堂,為建國15周年獻禮。當時的國宴瓷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高度贊賞,認為“瓷器很白,做工很細,藍色花紋明朗,使人感到特別舒服”。眾多國內外賓客也對那一年的瓷器記憶匪淺。自此,大球泥正式踏上了政治藝術舞臺,成為之后國家用瓷,國家禮品瓷,毛主席生活用瓷原料之一。
由于大球泥的重要性和形成條件的獨特性,洪江瓷廠后請示上級,由湖南地質勘探407隊對青界嶺地方全部勘探一遍。遺憾的是,再沒有發現大批量礦源。它在歷史上驚鴻一現,隨著毛主席逝世,如此巧合地礦源枯竭。
正因它品質優異,礦源稀缺不可再生,因此又被稱為“黃金泥”。世界上至今為止也只曾發現兩處礦源,一礦在英國,曾造就該國一個陶瓷鼎盛時期,但礦源早在二戰時期就已挖掘殆盡。一礦就在湖南的雪峰山青界嶺。而我國的大球泥,自洪江宣告礦源枯竭后,至今為止還未發現第二處。大球泥的珍貴曾掀起“淘泥”浪潮,引來各地商人重返雪峰山,可一次次無功而返。事實再次證明,大球泥礦確已不再。
它帶著神秘色彩出現在世人面前,演繹了一段陶瓷史上的神話。它那樣突兀地消失,像“毛瓷”一樣,只能讓人永遠回味那驚鴻一現。它早已雋永成史章里的一個剪影,以不褪色的傲然身姿,立在這段恢弘壯闊的歷史里。
千錘百煉出精品。2013年,大球泥瓷靈魂之作——《毛澤東主席浮雕瓷像》驚艷問世,引導了瓷藝史上的一次革命。它以大球泥為原料,實現了釉下五彩瓷和雕塑藝術的結合,展現了當代陶瓷技藝的高水準。而2014年燒制的第一尊贈送給臺灣星云大師的“釋迦牟尼佛瓷塑像”,在又一次驚艷世人的同時,將這新興的瓷藝革命掀向熱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