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宋哥窯牡丹三彩洗
關于哥窯的文獻記載最早可見于明代《宣德鼎彝譜》 :“內庫所藏柴、汝、官、哥、鈞、定各窯器皿……”據歷史傳說為章生一、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、龍泉縣各建一窯,哥哥建的窯稱為“哥窯”,弟弟建的窯稱為“弟窯”,也稱章窯、龍泉窯。
哥窯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規則的開裂紋片,俗稱“開片”或“文武片”,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,原本是瓷器燒制中的缺陷,后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,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,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感。細小如魚子的叫“魚子紋”,開片呈弧形的叫“蟹爪紋”,開片大小相同的叫“百圾碎”。
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,有月白、灰黃、粉青、油灰、深淺米黃等種類。釉色沉厚細膩,光澤瑩潤,如同凝脂;若置于顯微鏡下,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,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,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,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,細黑者如鐵線,二者相互交織,因而被名之為“金絲”、“鐵線”。
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,也具有“紫口鐵足”。其胎色有黑、深灰、淺灰及土黃多種,其釉均為失透的乳濁釉,釉色以灰青為主。常見器物有爐、瓶、碗、盤、洗等,均質地優良,做工精細,全為宮廷用瓷的式樣,與民窯瓷器大相徑庭。傳世哥窯瓷器不見于宋墓出土,其窯址也未發現,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傳世哥窯屬于宋代官辦瓷窯。